详细内容: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开课文字版
课程编号:54773 查看完整版课程大纲
时间地点:2019/8/31日 至 2019/9/1日 广州培训时长:2天
主讲老师:张宏杰(查看该老师更多课程)
课程价格:¥2800元/位(更多优惠请致电020-31041068)
会员价格:¥2520元/位(免费注册博课会员)
课程类别:人力资源 (查看该类别更多课程)
所有排期: 2019/8/31至2019/9/1 广州
培训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用人是曾国藩事业成功的关键


曾国藩本人才干并不突出。曾国藩自己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这在当时也是共识。

天姿平平的他为什么能够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开启洋务运动,改变中国走向?

关键是他善于用人,善于借用他人的能力和智力。曾国藩建立的湘军集团,吸收了当时天下最有才干的精英,人言湘系文武半天下。

最典型的就是曾国藩的幕府,也就是秘书班子,规模最大。一个人的智力是有限的,而几十几百个大脑集中到一起,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一生做出的众多决策,有很多都是幕僚贡献的智慧。比如在曾国藩遇到的一次重大危机,北援事件中,幕僚的建议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节:曾国藩如何识别人才?


曾国藩为官生涯的一个有趣的侧面,那就是曾国藩选拔人才和他的相面术之间的关系。

关于曾国藩与相面术,有一种很神的说法。说曾国藩这个相面术非常高超,可以见人一面,就定人的荣辱生死。

所以,曾国藩相面的名气很大,后来干脆还有人伪托曾国藩的名字,写了一本叫《冰鉴》的相面书,这本书风行海内,至今仍然还在畅销。


第一点,我们首先能明确的,是曾国藩的识人本领确实高人一筹。

郭嵩焘在为曾国藩所作的墓志铭中这样说他:

以知人名天下,一见能辨其才之高下,与其人贤否。 

一个人做官,很重要的一个本领,是要善于知人善任。事实上,曾国藩这一生,发现的人才之多,无人可与匹敌。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郭嵩焘、沈葆祯、丁日昌、杨岳斌、彭玉麟,这些晚清风云人物,都得到过曾国藩的推荐和提拔。从曾国藩手上出来,后来当了巡抚、总督的,多达三十余人。

我们能明确的第二点,是曾国藩确实会相面。

《清史稿•曾国藩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国藩为人威重,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

历史上记载得最详细的一次曾国藩相面的经过,是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记下来的。

第三点,曾国藩的相面术,和他善于发现人才,这中间有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三节:曾国藩用人的几个步骤


要办大事,必须有可用之人。然而,到了晚清,人才凋弊已极。

曾国藩事业的进程中,一直为缺乏人才所苦。他的人才战略,第一步是“求才”。他说,寻找人才,要如同饿鹰扑食,贪商求利:“采访如鸷鸟猛兽求食,如商贾之求财。”  他行军打仗,每至一地必广为访察,凡有一技之长,就想方设法收为己用。

第二步是观察。每有赴军营投效者,曾国藩通常先发给少量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认真面试。然后多次长谈,进一步观察了解。

要做到对人才用之无误,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试之以事,验之以效。新人到来后,曾国藩通常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经历一段,一是让他们直观了解湘军的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了解前线近期的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的能力。

一般经过这两项考察后,曾国藩才会确定幕僚的具体工作:有胆气血性者令其领兵打仗,胆小谨慎者筹办粮饷,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

安排好工作后,接下来的第三步,就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 

他的教育方式,一是进行定期考试,以批答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二则是通过谈话,也就是今日所谓面授。 

不仅经常找人个别谈话,曾国藩还利用吃饭这个大家聚齐之时,在茶余饭后同大家谈古论今,表面上看是闲谈,实际上经常向幕僚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读书心得。

所以曾国藩的幕府,既是“参谋总部”,也是“黄埔军校”。


第四节:曾国藩如何选择和培养接班人


政治人物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恋权恋栈。曾国藩却不是这样。他做事总是从根本出发,立足长远,因此很早就非常重视接班人的选择培养。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薛福成说:


(曾国藩)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决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 


天下太大,事业过重,决不是一两个人能够承担的,因此一定要多选人才,共同支撑,特别是一定要及早安排好接班人,以免领导者出现意外,事业中途而废。

蒋德星因此说:“曾国藩还有一种远大的目光,为常人所不及的,便是多选替手。”“我们常常看见许多能力高强的伟人,因为不知多选替手,他在世的时候固然轰轰烈烈,等到他一去世,便人亡政息了。” 而曾国藩却努力作育人才,要把自己的事业继续下去。 

在平定了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安排接班人的过程大大提速。

经过全面考察,曾国藩决定抽身退步,将衣钵传给李鸿章,把李鸿章推到了大清王朝最有权势的位置上。

曾国藩为什么会在名将如林的湘军集团中选择非湖南籍的李鸿章做接班人呢?

李鸿章身上有很多缺点,曾国藩是怎么培养他的呢?


第五节:曾国藩如何协调湘军集团内部关系


湘军的骨干是湘乡人。

有人总结说:


湖南人缺乏大局意识,有时窝里斗;不合群,团结精神差;性格急躁,气太盛,不能虚衷受益;不善于纳言和向他人求教……


其实不止湘乡人如此,湖南人如此。只要是中国人,对曾国藩这句话都会有所共鸣:


忮……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


一个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往往关系不好。在中国社会,其实也不光中国社会,都一个特点,就是一个领域内,最顶尖的几个人,关系往往是不好的。

一个集团内部,出现矛盾和争执是非常常见的。

因此,带这样一支队伍,既容易,也不容易。

在不少人心中,曾国藩这个人往往是“权谋”的代名词,感觉曾国藩是一个老谋深算,甚至老奸巨滑的人。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在处理湘军集团内部关系的时候,以“拙诚”为原则,尚拙,尚诚。

曾国藩对待下属,第一个特点就是不用权术。他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曾国藩对下属的第二个特点,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第三个特点,则是恕字。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人。


第六节 曾国藩用人的几个典型案例

一是曾国藩与胡林翼。如果说曾国藩是湘军之严父,那么,胡林翼就是湘军之慈母。或者换个说话,如果说曾国藩是湘军中的“毛泽东”,那么他就是“周恩来”。

理学理念相同,“经世”之术互异,曾国藩与胡林翼两人在事业上既相知、又互补,二人的关系因此成为传统时代人际关系中一个难得典范。胡林翼一直有意识地充分发挥自己在整个湘系集团中的联系人、调解者的作用。

胡林翼高超的沟通能力。

二是曾国藩与左宗棠。

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是现在大家经常提起的,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确实,这两个人的关系,比较错综复杂。

这两个人智商和性格有很大差距。如果测智商的话,曾国藩肯定不如左宗棠。我们说过,曾国藩很笨,而左宗棠从小就是神童,读书一目十行,举一反三。智商非常高。从性格上来说呢?曾国藩是典型的黏液质性格,比较内向,反应慢。左宗棠是典型的多血质性格,这样性格的人反应迅速,做事果断,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过分自信或者说自大,做事比较霸气。

所以曾国藩和左宗棠这两个人一生的关系很有意思,既有密切合作的关系,也有激烈的冲突,晚年还甚至一度绝交。

三是曾国藩与沈葆桢:曾国藩如何对待背叛自己的下属。


第七节 曾国藩在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之道


曾国藩在青年时代,非常缺乏官场经验,屡屡在官场上碰壁。

曾国藩晚年的秘书赵烈文说过一句话:

(曾国藩)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

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平定太平天国为最大功劳,然而他的一生,与太平军作战所用的精力不过十分之三四,而与官场作战所花费的精力是十分之五六。

这话说得沉痛而又深刻。这是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事的人不得不付出的惨烈代价。你必须得被磨圆了,才能在中国做成一些事。

不过,许多方正之士被中国社会的“特色”磨得一事无成,磨得完全没了棱角。曾国藩却没有被挫折打垮,他在与世界的一次次冲突中坚持做到外圆,但是内方,斩关夺隘,本领大长。这是曾国藩特别的地方。


培训对象:

相关 人才经营:曾国藩用人之道 ,人才经,课程: 点击查看更多相关课程
开课城市: